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的14條具體要求第一條便是: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而對照之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54.9%,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為各方所看重的內需消費,正發揮出此前中央要求的“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之威力,且還需深挖潛力。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北京的一則新聞:7月19日起,途經三里屯、簋街、國貿等熱門商圈的25條夜班公交線將同步加密發車車次,便利市民夜間出行。顯然,這是隨著夜間經濟發展,特別是入夏后市民夜間消費持續升溫而改進的一項服務。
作為現代都市的經濟業態之一,夜間經濟指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發生的經濟文化活動。有調查說,城市居民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一些經濟學家也把夜間燈光的亮度用于評價經濟的活躍情況。眼下,不少城市已出臺了相關政策舉措:去年11月,天津市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今年4月,上海市商務委等聯合出臺《關于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而7月9日,北京市商務局印發了《北京市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力求形成一批“夜京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滿足消費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期,特別是東部大中型城市尤為明顯,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升。而夜間經濟涵蓋了“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方面,從業態來看,一系列美食節、燈光節、江河夜游、博物館夜游等主題活動,24小時書店、音樂俱樂部、駐場秀及電影、戲曲、歌劇演出等夜間文化娛樂,以及健體、培訓、創意、會展等方面都有很大探索空間。
延伸到紡織服裝行業,夜間經濟對于“穿衣經濟”自然少不了又一輪拉動,畢竟服裝服飾仍是各類商業渠道的主要標配;而夜間活動的增多、活動場景的多樣化也會拉動休閑、運動服乃至禮服的消費,一天換2套、多套服飾成為新的需要。
與此同時,一些精品服飾、時尚品牌已跨界進入文化創意領域,向為消費者提供整體生活方式的文化產業邁進,比如很早就開設書店、咖啡區的例外服飾,引入非遺手作課堂的藝之卉,以及達利的絲綢工業園旅游、萬事利的絲綢文化體驗館等等。此外,一批糅合了買手店、設計師工作坊及餐飲、展覽、演出等多種形態的時尚街區、藝術園區,更是以時尚為表、以文化為芯,蓬勃生發出創意經濟的根芽。
由夜間經濟到穿衣經濟再到創意經濟,以文化為引領的時尚紡織產業,正澎湃出無限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