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國200專業人士共話羊絨檢測的綠色、智能與標準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山羊絨生產、加工和出口國,山羊絨產業在畜牧、紡織及高端消費市場占據著重要地位。為切實提升羊絨產品品質、確保公平交易、規范消費市場,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堅持以絨毛檢測技術為抓手,通過組織毛紡行業絨毛纖維比對試驗,開展國際性羊絨檢測技術交流等活動,不斷促進檢測人員能力提高;通過推進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基因技術等檢測新技術、新儀器應用創新,大大促進了行業的檢測效率和標準化,成為了全球羊絨產業技術風向標。
![]() 7月19日,由中毛協和羊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在鄂爾多斯召開。會議聚焦"綠色、智能、標準"三大核心議題,匯聚來自7個國家、近200位頂尖學者與企業領袖,探討檢測技術如何賦能羊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規則深度接軌。
多方共話羊絨檢測新技術與產業發展
![]()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劉克表示,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嚴格執行國家公證檢驗制度,組織實施多種纖維的質量公證檢驗,在新疆、內蒙古等多地通過相關舉措推動了當地纖維產業發展。中國作為最大的山羊絨生產國和出口國,山羊絨產業意義重大,山羊絨公證檢驗制度經長期探索建立,2024年按計劃完成了山羊原絨和分梳山羊絨公證檢驗,規范市場,促進了產業發展,同時檢驗制度和技術水平也在不斷完善提升。未來將從擴大覆蓋范圍、優化服務、修訂標準、升級技術、建立證明商標等方面推動山羊絨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山羊絨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體系。
![]()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學院博士、講師付馳宇介紹了基于圖像識別的羊絨羊毛纖維鑒別技術的研究進展。目前,該技術能自動提取并識別纖維表面形態特征,能客觀、快速地鑒別羊絨羊毛纖維,僅需處理 5000 張纖維圖像即可完成模型訓練。針對當前存在的先驗能力不足、成像條件受限等挑戰,團隊提出未來將通過建立全產業鏈樣本庫、統一圖像采集平臺等方式持續升級模型。
![]() 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總工程師李曉梅介紹了近紅外凈絨率檢測技術的深化與國際標準進展。她表示,凈絨率是評定山羊原絨品質性能的重要質量指標,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可實現對山羊絨凈絨率的快速檢測,同時使用手動方法進行校準和數據庫維護。近紅外檢測技術與手動方法配合使用,可顯著提高山羊絨凈絨率的檢測效率。
![]() 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曹楚鳳表示,損傷動物纖維鑒別存在技術不成熟、缺乏快速準確方法、行業標準不完善等問題,給市場監管帶來挑戰。她建議鱗片損傷先排查褪色或前處理原因;能鑒別具體種類的,出具種類并備注異常;無法鑒別則出大類名稱并備注異常。
![]() 北京和眾視野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黃智宏以多個案例介紹了AI技術在多個毛絨檢測項目中,能有效實現降本增效并提升測試穩定性。隨著AI技術的應用,其在更多混紡測試中有望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毛絨檢測行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的方向發展。但AI技術并非全能,需要結合具體的測試項目建立使用原則。未來有更多的測試項目可以運用AI技術,需要方法標準的同步。
![]() 澳大利亞羅比蒂克視覺有限公司總監托馬斯·赫格蒂結合大量案例和應用實踐,就OFDA 技術如何應用于羊絨產業進行了分享。他表示,OFDA作為光學直徑分析儀,使用CCD攝像頭和特殊的 LED 光源拍攝纖維圖像,是世界領先的圖像處理軟件,主要分為OFDA2000和OFDA4000 型號。其中,OFDA2000主要用于纖維直徑檢測、產量測量等;OFDA4000主要是長度測量,可了解不同纖維混紡對細度和長度分布的影響,精確計算短纖維百分比等。
![]() 西安交通大學領軍學者/陜西科技大學原校長馬建中表示,未來皮革是相關領域交叉融合的代表性物質,以解決環保、功能智能及應用受限問題為任務,具有科技創新主導,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點,依托多種技術,目標是實現行業“再升級”,呈綠色、高端、智能趨勢,應用新場景涉及品質生活、醫療健康、軍工航天、文物保護等。后續需多維創新,推動行業轉型。
![]() 寧夏新澳羊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車麗介紹了企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實踐。近年來,寧夏新澳以綠色低碳為核心,從生產、溯源、原料、回收、化學品安全及碳排放量化六大維度,構建起全鏈條可持續發展體系,為羊絨行業高質量發展樹立標桿。她表示,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生產鏈,除產品本身之外,還要提供與消費者價值觀相契合的產業鏈各環節的公證信息,以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情緒價值需求。未來,公司將持續深化可持續發展實踐,引領羊絨行業向更環保、更負責任的方向邁進。
品牌與質檢雙重機制提升產業競爭力
![]() 全國紡織品標委會羊絨分標委會秘書長孟令紅表示,山羊絨、綿羊毛相關國際標準化涉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毛紡織(IWTO)等主要組織,二者在成立時間、宗旨、標準體系上各有特點,中國在IWTO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國內羊絨制品分標委積極開展國內標準化工作,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其秘書處單位主導或參與多項國際標準制修訂,助力提升我國在該領域國際話語權。
![]()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薛元介紹了研究團隊在智能配色及全色域混色紡紗技術領域取得的成果。該技術突破了傳統色紡紗領域未形成多色系配色體系與數字化配色模式的瓶頸,構建了全色域配色理論與顏色預測系統。目前,該技術已成功紡制出七基色羊絨全色域混色紗、多通道精細混棉彩色紗等產品,并應用于段彩竹節紗織物、漸變色紗織物、彩色紗大提花織物等多種紡織品,為服裝、家紡等領域提供了更豐富的色彩選擇。
![]() 赤峰東黎羊絨技術質量部總經理李星就山羊絨副產物的創新開發與綜合利用的現狀和趨勢進行了分享。他表示,羊絨脂因其獨有特性在化妝品領域應用很早,深受消費者青睞,但一直未產量化。隨著羊絨脂提取技術、鑒別技術和相關標準的逐漸建立和成熟,未來羊絨脂化妝品將很快面市,市場前景看好。
![]()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時尚與服飾科技事業部副總監蘇健表示,全球碳減排受法規、企業形象、市場需求驅動,眾多企業已設科學碳目標。時尚行業碳中和需經碳盤查、定目標等階段,企業面臨人才缺乏等痛點。建議羊絨行業加強可再生能源和低壓無水染色技術應用。可持續羊絨需遵循降低碳足跡等原則,SGS可提供相關服務助力發展。
![]() 內蒙古牧之源農牧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百川介紹了商標和質檢雙重保護對產業的重要性。近年來,阿爾巴斯山羊絨產業通過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與產品質量檢測雙重保護機制,實現了提質增效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阿爾巴斯山羊絨產業將進一步強化雙重保護機制,完善條例保障與全流程規范化操作,優化檢測技術以提升指標科學性,加大品牌保護力度,推動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階段邁進。
![]() 蒙古科技大學副教授巴德馬納揚布·蘭吉爾介紹了蒙古羊絨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蒙古國是世界第二大山羊絨生產國,但80%的羊絨以原材料形式出口,亟待提升附加值,向成衣生產與出口轉型。蒙古國擁有國際認可的測試與研究實驗室,且是國際毛紡織實驗室協會成員,具備專業的檢測能力。未來,蒙古國希望與中國優質企業加大合作,共推羊絨產業可持續發展。
發布檢測技術難點指南
推動行業發展
![]() 在專題對話環節,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劉焱介紹,針對目前毛紡織行業內關于綿羊毛、山羊絨及其他特種動物纖維,在檢驗檢測過程中暫無統一處理依據的疑點問題;因操作和判定尺度不一致,導致檢驗檢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難點問題,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山羊絨專業委員會組織起草了《綿羊毛、山羊絨及其他特種動物纖維檢驗檢測中未明確事項技術處理指引及建議操作指南》。
會議邀請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主任王莉,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內蒙古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絨紡事業部副總經理高麗忠,天祥(天津) 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高級技術經理陳繼紅,從纖維的定性定量、含粗、長度問題,分梳異質綿羊毛標準制定與標準體系協調配套問題,特殊工藝處理(絲光、防縮、拉伸等)、手排長度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等方面解讀了操作指南,提出希望通過實踐不斷修改完善指南,盡量縮小檢測差異,通過絨毛鑒別和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助推山羊絨產業高質量發展。
會議還發布了第九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優秀論文推選結果。本次研討會共征集論文 30 篇,經中毛協組織專家,表決通過《幾種特種動物纖維外觀形態的鑒別》等 7 篇論文為優秀論文,表決通過《羊毛羊絨纖維鑒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等 10 篇論文為提名論文。
![]() ![]()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