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擔當時代使命 開啟錦繡新程 |
2月27日,2025年全國兩會紡織行業代表委員座談視頻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擔當時代使命 開啟錦繡新程”主題報告,本刊予以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 擔當時代使命,開啟錦繡新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25年2月27日
一年之計春為早,千秋大業志當先。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五五”發展的關鍵之年。隨著中國紡織工業從"大而全"向"強而韌"躍遷,產業的發展特征、外部環境、目標任務都在深刻改變。面對新形勢,我們應該思考行業究竟要進行怎樣的謀篇布局,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圍繞行業的發展現實、戰略機遇與形勢變化進行前瞻性思考、深層次溝通、落地式謀劃,正是此次會議的目的意義。
借此機會,與大家溝通幾個觀點。
一、從產業自身看新發展階段的特征任務
(一)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者,中國紡織工業與時代同頻,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產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不斷強化。中國年纖維加工總量穩定在6000萬噸以上,占全球總量50%以上。2024年5家涉紡企業躋身《財富》世界500強。專精特新企業持續涌現,蓬勃發展。堅實基礎構筑發展韌性。2024年全國規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49532.1億元;利潤總額1938.8億元,同比增長7.5%。2024年,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總額達1.47萬億元,同比增長0.3%;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5%。行業成為擴內需、促消費,推動經濟恢復向好的重要支撐,在穩就業、促發展、惠民生中發揮價值。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連續五年超過3000億美元,有力支撐外貿、外匯穩定。從產品、產能到品牌、資本走出去,行業進入“新航海時代”。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基石地位持續強化。
新質生產力在行業內加速形成,科技、時尚、綠色、健康協同演進,成為產業發展新的質態。
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圍繞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紡織行業價值鏈各環節的科技屬性日漸強化。材料創新、工藝創新、裝備創新、產品創新、平臺創新系統集成。高性能纖維產能全球占比超1/3;紡織機械自主化率超過75%,高端裝備關鍵基礎件國產化率超過50%。萬物可織趨勢明顯,未來產業成為重要形態。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壓電纖維等先進材料因其多功能、輕量化、設計靈活等優勢,成為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的戰略支撐。
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先進文化的系統性挖掘和時代性轉化正形成中國時尚產業的突圍路徑。歷史經典產業在產業競爭和東方敘事下煥發新的吸引力、生命力。新中式服飾市場規模達10億元級別,近三年相關產品商品交易總額增速超過100%。網絡文學、影視動漫、電子競技等中國當代文創產業構筑起以IP為核心的時尚價值新生態。數字經濟延展產業空間。人工智能重新定義設計創新范式,社交媒體傳遞流行趨勢,成為打造大師、大牌、大事新的時尚策源地。
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從能源體系到材料體系,從制造方式到流通模式,從發展戰略到管理體系,行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體推進。2023年中國再生滌綸產量約555萬噸。數據顯示,2023報告期,紡織服裝上市企業僅6.2%未開展ESG信息披露實踐。環境資產化、責任價值化進程加速,利益相關方更加多元。
以人為本的健康產業。服務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行業已經形成立體化的產品供給,高端化、功能化、智能化趨勢明顯。生命健康領域,人工血管、人工瓣膜、組織工程支架等高端醫用紡織品實現臨床應用。生活健康領域,行業積極擁抱運動經濟、睡眠經濟、銀發經濟等細分領域。2023年中國老年服裝零售規模達到2254億元。職業健康領域,我國職業裝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個體防護裝備產業規模年增速達到15%。
中國紡織工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處于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遷的關鍵期。
(二)行業發展的問題與瓶頸
從全球看,中國紡織在標準制定、價值分配、潮流引領等方面仍未形成與規模匹配的影響。規模優勢與治理弱勢的錯位,映射出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
一是全球價值鏈主導企業缺失,行業話語權、議價權有待提升。主導企業通過訂單分配、標準制定和驗廠認證形成剛性約束,非主導企業極易陷入“規模擴張-利潤稀釋”的悖論循環。當市場需求或技術路線變革時,定制產線、專用模具等成為沉沒成本。受產業分工和“技術黑箱”限制,非主導企業的技術積累呈現碎片化、模塊化特征,資源過度配置于既定技術路徑優化。中國紡織應在顛覆性創新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新型創新機制,以創新贏未來。
二是自主知識體系構建落后于產業發展需要與創新實踐。2024“全球服裝品牌價值50強”排行榜中,中國以3.82%的品牌價值占比位居第7,與排名前三的法國(33.78%)、美國(21.86%)和意大利(11.88%)有較大差距。國內頭部企業雖加速國際化布局,但市場影響、品牌認知仍以本土為主。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不足是品牌高度與產業規模落差的重要原因。中國紡織要在理論構建和管理范式上超越被動模仿與簡單移植階段;要樹立鮮明價值主張、強化文化自信、培植創新精神;要突破西方審美框架,系統提煉闡釋中國設計,形成中國風格。
二、從外部環境看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要求
統籌國際大勢與國內大局,行業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環境、新的戰略要求。
(一)新的國際環境,要平衡安全與發展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處于緩慢復蘇進程,不確定性持續上升。在多極化世界的新現實下,在全球權力結構調整進程中,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持續深化,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深度變量。特朗普政府推出2.0版貿易政策,對墨西哥、加拿大施加關稅制裁;對中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發布“美國第一”投資政策備忘錄,進一步限制與中國的雙向投資;對美貿易伙伴宣布征收“對等關稅”,給全球貿易發展帶來陰霾。全球科技體系加速分化,《2025全球合作晴雨表》顯示2023年全球跨境專利申請數量呈下降態勢。制度性權力開始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治理,產業合作邏輯從單一追求效率轉變為安全與效率并重的綜合考量。國際采購多元格局下,我國產能承受外遷壓力,紡織產業供應鏈分裂和效率流失風險加大。行業面臨技術遏制、投資審查、出口管制、規則博弈、爭端解決等系統性挑戰。
新的外部環境需要我們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加強國際合作,優化全球布局,在安全發展中穩步提升位勢。
(二)新的創新生態,要保持前瞻與開放
2025年開年僅兩個月,DeepSeek、Grok-3、Claude 3.7等推理大模型密集發布;具身智能領域,Helix推動機器人實現協作;中美量子芯片宣布重大突破。未來呼嘯而來成為大家的共同感知。科技無限博弈、復雜系統的屬性愈發凸顯。產業創新由線性因果向涌現轉變,由單維擴散向立體滲透演化,由局部改善向系統升級迭代。
發展路徑之變。創新邊界已經打破,材料、信息、機械、生物等技術交叉融合,超學科創新網絡加速形成。技術突破不再是單一領域漸進,而是多技術群落演化。比如3D打印與AI的耦合,重構復雜設計與先進制造范式。邊緣創新變得更為重要。技術產業化的時間窗口加速收斂。“技術標準主導-開源生態協同-場景應用裂變”成為產業躍遷的關鍵路徑。
創新范式之變。科研范式從實驗科學向數據密集型科學轉型,“大科學裝置+算法平臺+場景驗證”形成新的基礎設施。從材料創新到設計創新,從產品開發到戰略決策,創新質效實現飛躍。東麗借助AI分析,T1200型碳纖維開發周期縮短一半。“能力差距”向“范式隔離”轉變,開始形成新的產業鴻溝。
規則生態之變。技術躍遷可能引發產業發展的斷崖效應,產品生命周期和產業發展生態被徹底重構。技術復雜度的指數級增長導致系統脆弱性的幾何級數放大;創新過程的黑箱化和不可解釋性形成風險盲區。《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中,AI產生的負面后果位列全球十大風險第二位。技術風險與社會風險的共振性增強,治理體系與技術發展速度的剪刀差擴大。技術標準、倫理框架、市場邏輯的博弈正在重塑創新規則體系。
未來已來,唯有形成從技術預見、范式遷移到生態構建、風險防控的系統能力,才能把握主動。
(三)新的消費市場,要做好融合與深耕
中國式現代化深入推進,形成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我國14億多人口構筑起全球超大規模且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市場范圍決定著產業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完整的內需體系不僅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空間,更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創造條件。
隨著社會變遷、世代更替,市場需求結構深刻轉型。服務型消費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增量,2024年我國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7.4%。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一體融合。從個性化定制、穿搭顧問到可持續回收,產品價值向全周期服務價值延伸。當前消費“新三樣”(出行度假、文化娛樂、體育健康),集中體現了“產品服務化、消費場景化”的特征趨勢。品類創新、品質提升持續推進。如具有防水防曬、吸濕透氣功能的服裝服飾,輕便耐用、芳綸材質的網球拍、滑雪板,帶來更好的戶外運動體驗。
產品價值已成為與需求相關的全部感知及意象的集合。以情緒價值為核心的谷子經濟、悅己消費、體驗經濟,以參與互動為重點的國潮經濟、社群經濟、內容經濟,以場景建構為方向的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冰雪經濟等快速崛起。消費結構的提質擴容推動供給產品的創新升級。
(四)新的空間格局,要實現錯位與補位
地理梯度與產業梯度疊加,南北差距與東西差異交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國區域經濟的現實特征。新時期,隨著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跨省協同、城鄉融合,錯位分工、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協調發展,強強聯合成為重要邏輯。工信部公布的80家“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有37個跨區域集群(包括3個紡織服裝集群),占到總數的46%。比如環杭州灣現代紡織服裝集群,整合紹興綠色印染、嘉興紡織新材料、杭州時尚設計和寧波品牌服裝優勢資源,集聚30個紡織名城名鎮,實現產業鏈的全覆蓋。國務院已批復22個超大特大城市“2035版城市總規”。圍繞高能級都市圈、城市群打造多節點協同的梯度空間組織形態,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承載。
要素重構格局。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加快調整,算力、數據、綠電等新生產要素涌現。從耐心資本、人才森林、知識網絡到制度體系,新的創新生態正在形成。新產業、新賽道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內容,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加強制度供給,產業篩選機制推動行業轉型升級。要素比較優勢、產業發展形態的動態更迭,正在形成區域差異化定位和協同發展的坐標。
物流導引產業。通過填補傳統物流網絡密度洼地,有效破解區域間要素流動的地理瓶頸,生產力布局從沿海單極聚集向陸海雙向輻射轉變。2024年新增的26個國家物流樞紐60%位于中西部地區,以河南為例,鄭州女褲、商丘棉紡、安陽童裝等特色集群幾乎都位于省內7個物流樞紐,現代物流體系成為重塑生產力空間配置的重要變量。
三、從戰略機遇看全球引領力的路徑基礎
善為理者,舉其綱,疏其網。引領力的構建,歸根到底是對時代機遇的深刻理解與響應。
(一)把握國家自信的時勢
登頂全球動畫票房榜首,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8位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縮影,是文化自信增強的力證。《2024年中國品牌全球信任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品牌海外綜合信任度3年增長14個百分點。國家自信提升與產業發展躍遷的歷史性交互,政治制度效能、文化價值輻射、技術創新生態、制造體系優勢,成為新時期中國紡織崛起的基石。
更高效能的創新體系。從接軌思維到主體建構,從技術適配到標準制定,中國構筑起全鏈條創新生態。高端纖維材料和產業用紡織品創新成為行業應用延展的戰略支撐。前沿技術、新興產業的涌現,未來能源、未來制造、未來材料為產業發展打開新的空間。打造引領力,需要持續突破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在與未來產業的嫁接融合中開辟新賽道、新領域。
特色優勢的價值解碼。民族性、歷史性、地域性相互塑造,構成中國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如羊絨和絲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符號意義,是世界性的稀缺資源,也是發展民族產業的戰略資產。中國羊絨產量、蠶繭產量分別占到世界總量的50%和85%以上,將資源優勢轉變為高端品牌優勢具有堅實基礎和巨大潛力。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豐富多元,地域文化繁若星辰,成為產業獨樹一幟的有力支撐。特別是非遺,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價值,是設計創新的源頭活水。影視、動漫、游戲等當代文創的蓬勃發展,也在構筑新的文化生態。我們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與資源優勢,重塑心智邏輯,提升產業位勢,打造歷史經典產業。
(二)把握數字變革的時勢
從研發、設計、制造到營銷、供應鏈管理,數字經濟正在重塑產業生態。智能制造改變生產函數、比較優勢。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一批燈塔工廠,通過使用數字解決方案,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53%,轉換成本平均減少26%。時尚傳播體系向社交媒體遷移,內容平臺成為新的時尚策源地。人工智能作為新的基礎設施、方法工具,是當前數字變革核心所在。AI與機器人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超過20%的制造任務由AI和機器人完成。AI能力的差距形成產業能力的差距,AI成為國家戰略博弈的重要戰場。
作為“國運級”產品,DeepSeek改變了大模型“算力規模-參數體量-性能表現”的暴力堆砌邏輯,通過開源模式和極高性價比的服務供給,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智能化轉型。從企業到政府,從高校到平臺,DeepSeek廣泛接入市場主體,融入組織流程,飛入尋常百姓家。“技術公地+商業衍生”成為重要模式。比如南通家紡產業集群的“紡知云”AI平臺,通過接入DeepSeek模型,賦能當地中小企業。
我們要基于數字經濟新的底層架構,構筑產業新的價值能力。數據要素是核心關鍵。當前專業領域、專業場景的數據標注不足問題突出。我們要充分利用場景優勢,做好行業知識數據資源建設。基于新型基礎設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三)把握綠色發展的時勢
綠色發展是全球產業競合的重點領域。產業要素價值快速重構,環境資產成為可量化、可交易的新型生產要素。率先形成綠色增值能力和管理能力,就能在全球產業鏈的競合中占得先機。綠色技術在多路徑探索中逐步推進,改變著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率先突破技術閾值、形成標準引領,就能在這場綠色創新中贏得優勢。綠色市場在形成中完善,意識覺醒與有效供給不足形成反差。率先實現市場滲透、創造真實價值,就能在滿足有效需求中贏得主動。
把握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從“理念倡導”進入“利益重構”的深水區,各方博弈暗流涌動,規則加速迭代。企業ESG實踐因政策、技術、市場的不穩定面臨著現實挑戰。以歐盟為例,2023年其制造業外流規模同比激增37%,其中23%的企業表示,綠色合規成本已成為發展難以承受的負擔。政策強度與企業耐受度之間的不平衡,所導致的企業合規成本的非線性增長是重要原因。統一的規則標準,未能充分顧及制造業內部的產業差距和區域資源稟賦的多樣性。在順應綠色發展潮流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好方向的平衡、節奏的控制,綜合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統籌產業實際、市場實踐、國際標準,建立具有全球視野、中國特色、紡織特征的ESG體系,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確立引領地位。
四、凝心聚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這為產業發展注入信心與力量。
我們要在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統籌中,做好戰略謀劃、系統布局;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籌中,推動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在新動能與舊動能的統籌中,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的統籌中,全面提高產業資源配置效率;在提升質量與做大總量的統籌中,實現穩中求進、穩中提質。圍繞科技、時尚、綠色、健康,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供需適配,創造有效需求
釋放內需潛力。內需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策。要圍繞消費升級、市場適配、價值重構打造內需動力系統。把握“兩新”政策機遇,優化配置,提振消費。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以優質供給促進消費擴容,以高性價比打開下沉市場。強化渠道融合、場景創新、體驗提升,推進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冰雪經濟,發展健康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以產業用紡織品為重點,升級產品結構。完善展會生態,提升能級、擴大影響。用好“兩重”建設機遇,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盤活存量、做好增量。
拓展海外空間。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延展產業出海的空間和梯度,以優質供給深度嵌入國際市場體系。推動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整合原料、技術、品牌等優質國際資源。用好國際展會等平臺,組織企業走向國際。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模式,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豐富內容形態,推動行業貿易向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延伸。
(二)動能轉換,打造現代產業
發展先進制造,強化高端引領。鍛長板、補短板,鞏固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推動制造環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完善工業互聯網、知識數據資源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智能制造;強化AI在全產業鏈的應用,提升數據資源積累、管理和價值轉化能力。推動少水/無水印染、廢舊紡織品分揀等工藝革新,做好生產過程的污染物管控與綜合治理,打造綠色工廠。以萬物可織為導向布局未來產業,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發掘文化經典,強化時尚引領。推動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加強絲綢、羊絨、新疆棉等特色原料供給,穩固產業源頭。深度挖掘非遺文化、民族文化的價值與內涵,打造新品、精品、珍品,提升價值控制力、品牌溢價率。深化流行趨勢、生活方式研究,推動歷史經典元素融入生活場景、形成原創IP。把握AI重塑時尚話語權機遇,在數字經濟語境中打造大師大牌大事,構筑文化影響力、時尚話語權。
(三)全面創新,提升創新效能
提升創新能力。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發展AI驅動的科研范式,提升效率與質量。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合,強化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完善標準體系,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熟化-產業孵化-商業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建設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平臺、技術轉移中心,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規模化應用。打造開放式創新網絡,推進全球合作創新。
厚植創新土壤。強化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教育變革、人才培育的戰略協同,重點突破學科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科研方向與市場應用錯位、人才培養與創新實踐分離等結構性矛盾。圍繞關鍵技術攻關,依托重大科技項目,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以培養新質生產力為方向,做好學科專業優化、升級。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優秀設計師、大國工匠等培養、選樹與激勵工作。
(四)提質增效,推進組織進化
激發企業活力。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鼓勵中小企業做精做專,打造“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梯度主體結構。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平臺經濟行為,化解過度內卷問題,保障產業生態健康有序。企業家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發揮資本在塑造產業多元生態中的作用。優化投融資環境,吸引耐心資本、大膽資本;借助全球化資本整合資源,加快實現價值鏈躍遷。
打造現代集群。以專業性與引領性為核心,圍繞現代化都市圈,加快打造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挖掘中西部地區民族資源、非遺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集群。聚焦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數字集群、綠色集群等新興集群,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用好國家區域戰略,推動沿江合作、跨省協同,促進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建設現代化產業園區,提高產業集聚效應。平衡好國內發展與國際轉移的關系,構建跨國產業鏈風險預警系統等,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尋春須是先春早,時光從來不待人。讓我們立大志、明大德、應大勢、擔大任,惟實勵新、勇毅篤行。趁春光正好,赴錦繡新程。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