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引領 | 尹國新:做強自身,讓客戶感受到價值 |
本刊記者-劉萍 自創立至今的50多年間,作為中國服裝生產、出口企業的優秀代表,晨風集團在打造自身實力與肩負行業責任方面都起到了表率作用。如今,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晨風集團再次展現了中國領先服裝制造企業的眼光與魄力。 尹國新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伴隨著世界范圍的大變局,使紡織行業也進入了戰略重構和創新蛻變的新發展階段。今年又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之年,中國服裝企業該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變局?晨風集團,作為中國服裝生產、出口企業的優秀代表,有著基于實力與信心的堅定。 晨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67年,是國際可持續服裝聯盟(SAC)成員。從生產加工絲綢服裝起步,晨風集團就堅持“企業集團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國際化、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專注服裝行業,現已擁有金壇、昆山、宿遷、泗洪、泗陽五大服裝生產基地,常熟、宿遷兩大麻、棉類紡織生產基地,西文、社頭兩大輔料生產工廠,實現了除正裝西服以外的服裝品類全覆蓋。產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 近年來,晨風持續在布局生產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在發生疫情的情況下,晨風的產業鏈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客戶需求,顯示出了自己的優勢。作為掌舵人, 一是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全品類紡織服裝產業鏈。 自2012年起,晨風就開始從面料生產、輔料生產和服裝生產這三個環節,進行新的、全產業鏈布局。 到目前為止,整個公司共有12家工廠,其中8家縫制工廠、2家面料工廠和2家輔料工廠,以及2個服裝開發中心、1個面料開發中心和1個輔料開發中心,配合客戶進行新產品開發和打樣等工作。 尹國新介紹說,8家服裝工廠中,2家是全品類工廠,6家是有針對性的生產工廠,可以實現除皮草和男正裝西服(職業裝)之外的全品類生產。目前日產量為25萬件左右,目標是盡快實現日產量38萬件的能力。 2家麻類和棉類面料工廠,主要是配合客戶和新產品的開發,以及實現小批量、快速反應的生產。 2家輔料工廠,主要生產織嘜、印嘜、RFID及包裝類產品以及電腦繡花、絎棉、壓褶、壓印等二次加工的環節。目前除了紐扣和拉鏈,其他輔料基本上都實現了自主生產。 二是開展實習(實踐)培訓。 作為公益項目,晨風2016年與北京服裝學院和上海東華大學合作,分別成立了實踐學院和實踐基地。前五年的預算是1億元,主要用于學生實習,獨立設計師工作平臺的建設和運營,目前在平臺上有22個獨立設計師。 尹國新介紹說,晨風在向這些青年設計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打樣、生產、面輔料供應并進行產品的推廣銷售。這個平臺已培養出很多優秀設計師。如去年與H&M推出合作款的陳安琪,她曾在平臺上工作三年半,現在已經成熟并成功獨立運作。此外還有陳鵬、王逢陳、CJ Yao等,都是第一批入駐平臺的設計師,目前發展很好。 尹國新認為,中國的未來如果要實現從紡織服裝產業到時尚產業的跨越,設計師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他也希望通過實踐項目的運作,對學校課程進行一些改進,如與北京服裝學院成立的實踐學院,目的就是希望從產業鏈角度,參與和幫助學生的學習。 三是成立中國服裝優秀制造商聯盟。 晨風與中國服裝協會成立了優質服裝制造商聯盟,于2019年3月正式開園,目前共有成員170多家,匯集了中國優秀的紡織服裝生產商。晨風希望行業內的企業、生產商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更好對接供應商和采購商的需求,通過平臺實現行業資訊的流通和資源的有效互補。 四是品牌孵化。 晨風目前擁有三個自有品牌。第一個是和呂燕合作的輕奢品牌Comme Moi,憑借國際超模呂燕的影響力和優質的產品,品牌近幾年在業內取得不俗的業績,發展勢頭非常好; 第二個是Blink Gallery設計師集成店,結合獨立設計師平臺,為創業初期的設計師進行推廣和銷售; 第三個品牌是柏明(blooming),也是利用獨立設計師平臺,提供高性價比、有高級感的大眾產品。依據此定位,向平臺獨立設計師購買設計款并進行銷售分成,從而向初創業的設計師提供收入上的支持。以此方式,結合晨風的品牌影響力對獨立設計師進行培養和扶持。 “我一直認為,紡織工業不是夕陽產業,只要人們有穿衣需求,那我們的產品就會有市場。對于未來,我仍然會堅守在紡織服裝業,正如我們現在在做或已經完成的布局,晨風將會繼續秉承‘堅守+創新’的發展道路,朝著‘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紡織服裝產業鏈’而努力。”尹國新說。 尹國新扎根行業近四十年,感情深厚。他說服裝制造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被認為是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單純依靠工人手工生產的產業。甚至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發展風頭盛行,讓傳統的服裝工業只能“靠邊站”。“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紡織工業的智能化、科技化程度不斷提高,許多工廠已從最初的貼牌加工向設計研發過渡,紡織業仍然是發展最為穩健的產業。” 在紡織強國建設過程中,在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人才、時尚、綠色發展、智能制造等方面,晨風集團都做了很多的嘗試與突破。比如,晨風一直以來非常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在尹國新看來,從服裝生產的全產業鏈布局到為員工提供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節能環保和投身社會慈善等方面,都可以納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范圍。 晨風一直認為“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許多企業將員工視作運營成本,而忽略了員工為企業帶來的價值。晨風則是努力為員工創造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充分考慮員工的地位、待遇和滿足感。在每個廠區設立工會和員工代表大會,為每位員工規劃清晰的職業發展道路。 在節能環保方面,晨風工廠均安裝使用屋頂太陽能,除供給自身使用外,多余清潔電能輸送至國家電網;工廠積極踐行ZDHC檢測項目,規范管理化學品,確保廢水達標排放,并且實現工廠內部廢水循環使用,減少排放。 在社會公益方面,關注弱勢群體,建立地方慈善基金會,為社會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大力推動校企合作,扶持優秀獨立設計師,為行業發展蓄積堅實后備力量;積極推動行業交流,與中國服裝協會成立優秀供應商聯盟,打造溝通交流平臺。 為了更好地推動和引導重點價值鏈伙伴和利益相關方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開展低碳創新活動,晨風集團于2019年8月加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發起的“時尚氣候創新2030行動”,啟動“氣候領導力項目”。晨風集團成為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的首家中國制造企業,提出2025年實現企業“碳中和”、2030年實現產品零碳化的目標,以切實行動推動時尚產業開展氣候行動向低碳轉型。 2020年9月,中國首個《可持續時尚踐行者名錄》正式發布,由業內三大權威機構中國服裝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WWD China聯合12位專業評委共同評選裁定,最終,17家在綠色制造、環境友好、技術創新、員工福祉、公眾教育、負責任投資、循環經濟等可持續時尚維度取得卓越成績的企業摘得9大獎項。晨風最終獲評“2020可持續時尚踐行者”最高獎項。 2020年10月,晨風又獲得了綠毯時尚(GREEN CARPET FASHION AWARDS)“可持續生產獎”。 智能制造方面,為響應“中國制造2025”,晨風在發展前期就積極規劃建設晨風集團智能工廠,圍繞“提高發展質量、提升經濟效益、支撐安全環保、固化卓越基因”等核心發展理念,于2017年對傳統型生產車間進行轉型升級再改造,力求實現生產制造的智能化突破。車間引進千余臺(套)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建立車間級工業互聯網,全線構建智能吊掛流水系統,有效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不斷提升工廠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同時,晨風還在規劃建設電商智能配送中心,服務于晨風及客戶品牌銷售。智能配送中心的建成,將實現制造業中間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業產品附加值大幅增加。 在尹國新看來,近年來,全球服裝供應鏈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從前幾年東南亞供應鏈的發展,到去年的中美經貿摩擦,再疊加今年的疫情,企業面臨的壓力空前加大。從生產型企業的角度來看,尹國新認為,此次危機主要會帶來以下幾點變化。 一是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 今年疫情給消費市場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實體店受到的沖擊不言而喻。同時,許多品牌從今年開始不斷探索嘗試線上銷售模式,各類網上應用程序的上線、去年爆發的網絡直播購物熱潮,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簡單便利地購買心儀好物。線上銷售,甚至成為許多品牌營業額的主要來源。 二是品牌商采購行為的變化。 疫情爆發初期,從原材料供應到成衣生產的最終環節,以及物流運輸等,都給采購商帶來很多難題。品牌商將針對國內的采購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如今訂單又有回流現象,疫情帶來的許多變化后期還需觀察。 與此同時,政府、協會、各行業間積極推動新的采購形式,如舉辦云展會、云走秀,數字化的線上展示,成為疫情時期國內外品牌商與供應商的有效溝通媒介。 三是貿易規則和貿易方式的變化。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運行態勢,國際關系也變幻莫測,需求不振或將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的問題。而中美關系的走向,也會給國際貿易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諸多外貿出口企業紛紛回歸國內市場。國內外貿易市場份額的劃分,最終將呈現何種態勢,目前并不明朗。 就行業未來發展而言,在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下,應該怎么做?尹國新說:“我個人的想法,還是要做好自己,做強自己,讓客戶感受到我們的價值,當客戶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有能力去進行應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變化。只有培育企業的貿易應變能力,才能在時刻變化的貿易市場中站穩腳跟。” 幾十年專注服裝業,尹國新初心不改。在濕地環繞、綠樹掩映、群鳥棲息的花園工廠,晨風,從一根紗線到一件襯衫的誕生,孜孜以求,展現中國制造的極致之美……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