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16日,2019全國紡織復合人才培養工程高級培訓班(簡稱紡織高訓班)的同學們與行業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的代表聚集到了大連,分別在大連工業大學和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進行了為期兩天半的學習和交流,并舉行了紡織技術創新交流活動(大連)暨行業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工作會。
此次課程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郭靜、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系副教授李鸝、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山東華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敏、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倪德鋒(二期學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明霞(五期學員)等行業專家、知名學者,進行了學習和交流。學員們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還走進了非織造布的標桿企業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得到了充分實踐,了解了大連瑞光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產業鏈上下游建立起很好的聯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在此次課堂上感受到了很大的變化,這樣的交流與對接有著特殊的意義,技術與產品、經濟相結合,串聯起了全產業鏈,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有利于行業企業共同討論熱點問題,共同思考,從產業鏈上看重點發展,把握企業的發展與科研方向。
俞建勇就《科技進步與紡織工業》作了專題報告,他從紡織產業科技發展戰略、纖維材料科技創新發展、紡織加工技術創新發展、紡織產品應用科技創新、紡織智能制造模式創新五個方面講述科技進步如何促進紡織工業發展。從紡織產業發展基本特征和科技創新特征、紡織產業科技創新趨勢,我國紡織科技發展重點戰略、纖維材料的創新發展深入剖析,并介紹了紡織工程科技創新與染整工程科技創新發展等內容。他認為纖維材料將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可再生綠色化、生態化、納米化等方向發展;指出了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有著高端化,多元化,高技術化、生態化、開拓未知領域等方向的發展戰略需求;通過紡織智能制造重點應用領域的概述,解析了推進紡織智能制造的若干關鍵要素,即求實、有為、關鍵、價值、數據、人員,為企業今后開發創新型科技產品指明了方向。關于企業家如何把握創新是他特別提醒到,企業要重視創新體系的建設,一是要有戰略性、把創新放在核心位置;二是要有系統性;三是要有持續性。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王玉萍在會上所說,推動科研紡織強國任重道遠,此次課程實現了行業企業垂直和橫向的互動,走進企業進行對接,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動化纖行業的進步與發展。
聚焦熱點話題——學員分享會
大連工業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4所輕工業院校之一,原隸屬輕工業部,1998年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遼寧省管理為主的體制。學校堅持基礎硏究和應用硏究并重,近五年共承擔國家重點硏發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硏專項、國家藝術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62項……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昰大連工業大學辦學特色鮮明師資力量雄厚、設施條件優良的教學硏究型學院,具有50余年的辦學歷史。學院擁有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級學科。現有紡織技術系、紡織材料系、染整技術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系、材料化學系6個系,其中,紡織科學與工程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
14日下午,在大連工業大學圍繞行業關注的并購與重組、貿易摩擦等問題,高訓班邀請了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倪德鋒、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明霞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分享,由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翠竹主持。
恒逸集團作為化纖行業龍頭企業之一,是全球最大的PTA-聚酯和CPL-錦綸雙產業鏈的纖維生產商之一。特別從2000年以來,恒逸集團緊緊圍繞化纖、石化產業鏈進行投資,堅持產業鏈縱向一體化發展,擬通過上游海外擴張增長+下游國內并購整合+內部智能改造升級,提出“石化+”的戰略發展方向,構建全球化、一體化的產業布局。近年來,恒逸集團與數家金融機構進行合作,設立規模達百億元的并購基金,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倪德鋒圍繞我國化纖產業的基本情況,化纖產業借助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的案例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享,最后他提醒到企業應該堅定地把產業做好做精,重視互保和產業多元化的問題,重視產業鏈的延伸。
趙明霞就“中美貿易摩擦對紡織行業的影響及應對”這一當前行業焦點話題與同學員們進行了交流。發言中,她以“何來、何如、何去、何為”為要點,梳理了中美貿易摩擦的進展、爭議焦點、本質等問題,此外,她還對中美貿易摩擦對紡織業的影響、紡織行業對外投資概況、國際化布局動因、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分布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并介紹了亞洲、非洲、埃及等投資環境;她提到堅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是紡織行業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方式,并為企業應對提出建議,只有不斷加大自主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和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感受標桿企業
15日,學員們來到了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建于1991年,現有12條國際先進的非織造布生產線,年生產非織造布8.5萬余噸,其中18個品種為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品50%出口國外,遠銷美國、英國、加拿大、西班牙、馬來西亞、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瑞光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新的行業領軍企業,連續5年在國家統計局、工信部、工商時報編報的中國工業行業年度報告中名列中國工業行業排頭兵,并先后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研發中心"、“銀行信用AAA級企業"、“產品質量國家免檢單位”、“市級重合同守信用單位“中國非織造布行業10強企業"、“大連市綜合實力百強民營企業”等榮譽稱號及資質。
瑞光集團計劃投資10億元建設《瑞光非織造環保新材料一期項目》,主要內容是在友誼街道龍王廟村征用土地139萬平方米(一期用地面積79萬平方米),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具有相當規模的非織造環保新材料項目廠區。一期工程投資5.7億元,建設了76220平方米的廠房和公用、輔助設施以及辦公、科硏等建筑;安裝國內外最先進的非織造布生產線3條,其中2條生產線已經投入運行。
智能制造在紡織行業可謂關注的焦點,此次在瑞光集團,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山東華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敏等行業專家從不同角度度為學員們就智能化柔性制造進行了技術交流與對接。學員通過企業實地參觀學習,與授課老師互動交流,不僅對紡織智能化的前沿知識和未來方向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知,而且充分了解了特色企業的情況,促進了產業鏈的交流與對接。
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王玉萍主持了此次交流。
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就《化纖工業化定制及柔性化制備技術》做了詳細報告。在國際纖維材料發展戰略方面,王華平對幾個重要的科技強國的行業技術推進情況、發展戰略及研發體系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中國制造”亟待技術跨越:一是要實現從價格優勢到技術優勢轉變;二是要實現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轉變。中國作為世界化纖制造大國,產業鏈完整,是多種新型產業支撐,近年來增長趨勢減緩,要重視新興產業與行業領域拓展,并不斷加強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與品牌工程建設。
他從我國化纖行業的發展趨勢分析起,通過實際案例了提出企業的工業化定制技術方向、工業化定制技術體系;他認為同時企業應當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重視專業化定制。
提到化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時,他表示信息化與自動化的有機融合和高度集成,促進化纖行業轉型升級,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并就纖維產品柔性化開發總體思路、纖維產品柔性化開發思路、化纖新產品柔性化開發模式等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當前智能化成為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需要,然而企業層面如何實現落地也是當前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之一。山東華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敏從企業實踐角度出發,就《數字化柔性紡紗智能系統構建與實踐》與學員們進行了詳細交流。華興集團通過系統與模式的構建,在多年的摸索中,打造出了華興智能紡產業價值鏈商業生態圈。通過實施對產品、工藝、制造和業務的建模,重構業務規則和邏輯;通過對業務、產品、工藝、制造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和分析,使數據貫穿互通,形成虛擬和實體兩輪同時驅動,來提升業務數字化能力和數據獲取利用能力;打造高柔性、高效率、低成本、短交期、高品質五種核心競爭優勢,從而構筑完整的華興智能紡模式。
他分享了華興集團的實踐路徑以及通過數字化柔性紡紗智能系統取得了實際成效。他提出集成融合難度大、智能化架構不系統、數據實時性差、數據關聯性差是企業需要攻克的難題,行業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合理布局智能化生產。
瑞光集團總經理谷冬昭在分享中表示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經過30年發展,始終以產品為龍頭,市場為導向,專心專注做非織造事業,實現了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公司始終堅持優化的管理、過硬的質量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結構調整,發展轉型升級,生產特色化、差別化產品,不斷贏得市場。他表示企業要不斷練好內功,提升產品品質、管理創新水平。對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他介紹到發展企業除了創造財富,解決就業,還要可持續發展。企業始終堅持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甚至杜絕污染,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研發、環保產品的應用減少白色污染。他還特別提到,瑞光集團獨有的競爭優勢就是創新,包括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可以抵消一部分配套匱乏而產生的額外成本,比如額外的物流運輸成本。如果企業在創新上沒有優勢,不能采用差異化競爭戰略,那就只能采用低成本競爭戰略,瑞光集團始終堅持必須做出高端產品,以創新驅動市場銷售。
探索前沿方向
6月16日,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系副教授李鸝就《時尚與科技,共譜纖維流行趨勢》進行了專題報告。她介紹了其承擔的導電纖維、殼聚糖、新型散熱功能人造革、紡織品遠紅外、吸濕快干面料等功能性纖維應用設計的研究歷程。如何賦予服裝科技含量?下游用戶需要怎樣的產品?如何提供服務……圍繞這些問題她進行了深入的分享。
在她看來,服裝不僅僅是功能性的,設計與表達同樣重要;在表達她的設計理念時,她表示材料比顏色重要,顏色比款式重要。順勢而行和技術革新是紡織行業發展的核心,同時她也提醒到,在研發和創新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判斷與選擇。
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郭靜就《相變材料分子設計及其成纖技術》發表了專題報告。郭靜致力于纖維材料成形與改性領域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研究。在功能改性劑的合成、成纖高聚物的分子設計和結構表征及成形、生物質纖維成形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能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新綠色能源與提高能源效率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儲能技術可解決能量供求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匹配的矛盾,因此相變儲能材料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她詳細介紹了相變材料的發展趨勢、分類、特點、設計背景等問題,并就其研究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享。
課程期間,學員們還參觀了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工程學實驗室,其超臨界CO2無水染色技術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