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深剖中國紡織 藍海在哪? |
我們國家的新常態跟發達國家的新常態有什么差異?習近平對我國新常態的特征也做了一個全面的闡述,其中一方面是消費形態發生改變,以往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是我們的比較優勢,然而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些產業會失掉比較優勢。同時,由于人口老齡化、環境、產能過剩等問題,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可能像改革開放后36年來平均每年9.7%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會減慢,這是新常態的表現 人力成本上升,成衣業或面臨大考 中國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左右,我認為這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如果能維持7%的增長,我國每年對國際GDP的增長貢獻就會達到0.9%,目前世界經濟的增長是在3%~4%之間。那么貢獻約一個百分點的增長的意義是什么?全世界每年擴張的市場當中,將有25%到30%會來源于中國,同時中國還會是全世界市場擴張的最大驅動力。 在這種情況之下,世界對紡織產品、成衣產品或是紡織機械的需求一定會增加得非常快。當然,紡織業也會面臨很大挑戰。眾所周知,過去近十年間,每年工資增長率都是兩位數字,現在一般工人的月工資已經達到500美元、600美元,甚至這種工資仍很難找到工人。我認為到2020年,一般一線工人的月工資至少要增至1000美元,由此,紡織、紡機、成衣三大行業將出現不同的發展條件。 紡織業本身規模經濟較大,資本、技術密集度均較高,如果工資水平繼續上升,它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度也將繼續升高,其技術升級的空間也相當大。我覺得紡織業在國內還可以發展十年至二十年。 當然,紡織機械也是資本、技術比較密集的行業,紡織機械業工資占比相對較低,這種狀況下企業可以靠資本深化、技術深化、自動化等不斷升級。我認為紡織機械業也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最具挑戰的是什么?是成衣業。成衣業當中最重要的成本是勞動力成本,如果是勞動力成本在未來6年時間再翻一番,達到1000美元,我想成衣業在國內的比較優勢會喪失得非常多。這些成衣業的企業怎么辦?我想一部分會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品牌經營、品質管理、研發、市場渠道。利用國內市場擴大得非常快,收入水平提高的機會,向高端轉的機會,向品牌轉。另外是市場渠道管理,這是微笑曲線兩端,但能做微笑曲線兩端的成衣企業數量是非常少的。 有品牌的成衣附加價值比較高,但我們當下幾十萬家的成衣企業里,大家能記住的品牌大概不會超過20個,而我們能記住的國際品牌頂多也就20個。所以靠做品牌做微笑曲線兩端的企業相當少,絕大多數仍是做加工的企業,雖然自動化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自動化的成本可能會比低收入國家的低收入成本還要高。 面對這種情況,工業革命以來的轉移情形會再次出現,它的必然趨勢一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要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
產業轉移,非洲有望成選擇 中國制造業如何向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轉移?非洲可能是塊新大陸。它具有自然資源豐富,貿易增長快,經濟潛力大等優勢,對紡織企業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實際上,我們要轉移出去的規模非常大,比如我們紡織的成衣業,根據工業普查是1400萬人,當然近些年已經有企業開始向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轉移。然而“水缸里的水滿了,往臉盆里流,流一會兒也滿了”,近年來越南、柬埔寨包括孟加拉,工資絕對水平比我們低,但上漲幅度卻并不比我們慢,我們找來找去,最合適地方就是非洲。 非洲有10億人口,發展水平與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非常像。農村中有大量的廉價剩余勞動力,并且非常年輕。我們可以選擇那些目前政策條件、社會條件比較穩定,政府積極性也比較高的國家轉移,我認為非洲可能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最后一站,如果說非洲國家的工資都上漲了,全世界就找不到工資水平低的地方了。 轉移到非洲,我覺得行業協會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企業單打獨斗到非洲國家去,一點談判的砝碼都沒有,而如果我們行業協會能抱團,一起去十家、二十家企業,給當地帶來一萬、兩萬個就業機會,將來發展好變成十萬、二十萬,當地政府就會非常重視,很容易談成比較好的條件。 通過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企業多年“走出去”的實例看,充分利用海外的廉價勞動力,企業是可以積累優勢、創造第二春的。“走出去”,大企業仍將是大企業,小企業或將成長為大企業。 轉移出去,其實機械設備還是來自于國內,這就給我們紡織機械設備企業創造了很大的國際市場空間,再比如成衣業使用的面料等中間產品是來自于國內,所以也會給國內紡織業的產業升級提供一個機遇。 當然,紡織行業無論是往高端走還是“走出去”,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人才問題。據我了解,很多臺資企業已經走了,港資企業也走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成衣業。但我們本土企業走的卻非常少,原因是什么?對韓資、臺資、港資是第二次轉移,而我們國內很多成衣業的老板十年前根本沒有想到面臨轉移的問題,現在突然間發生了,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面對這一挑戰,最重要是人才培養,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集群,都可以開展相關工作。 過去,紡織業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我相信在新常態下我們的紡織業也會利用自身優勢,繼續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本文根據林毅夫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第三屆第五次理事會議上的發言整理)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