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守正創新,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 在2021年12月24日召開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四屆六次理事會暨四屆十次常務理事擴大視頻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以“穩中求進 守正創新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主題發表了講話。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新歷史征程中建功立業,我們需要在整個大框架下,深入總結、深入分析,尋找發展路徑、落實行動方案。
一、2021年行業工作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紡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組織機構建設持續完善,產業協同與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各項工作卓有成效,有力推進了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戰略引領,推動產業發展綱要的形成、細化與落實
開展調研統計,把脈行業發展。深入重點企業、集群和專業市場,跟蹤調研產業運行情況,為政府決策、企業運營、產業研究提供支持。注重產業研究,提升服務質量。圍繞科技創新、工業文化、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在支持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的形成與細化。抓住關鍵問題,形成行業聲音。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紡聯協助紡織行業代表委員形成提案,為政府決策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
(二)夯實基礎能力,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業文化創意能力。以《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為指導,加快推動工業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協會不斷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行業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輸出能力不斷增強。
(三)完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效率為核心,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系統推進行業兩化融合工作,引導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應鏈。以質量為核心,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和保障。依托各專業協會、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精準化、專業化服務,提升企業能力、化解企業難題。
(四)堅持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綱要與區域發展對接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同發展。通過舉辦行業會議、大型展會、時尚周等活動,推動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與各地區發展戰略對接。深化產業集群服務,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引導不同區域發展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行業創富產業作用,推動共同富裕。
(五)激發市場潛力,暢通產業內外循環
以內需體系構建為重點,提高行業資源匹配效率。一系列特色展會、區域展會的舉辦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以開放型經濟為方向,做好行業對外服務工作。加強行業外交,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國際環境。
(六)聚焦雙碳目標,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
穩步推進行業低碳轉型。發布《紡織行業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框架方案》,啟動“30·60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持續深化行業社會責任建設。以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為內容,社會責任建設的工具方法更加完善,有效支撐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七)2021年行業穩中有進,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行業為穩定經濟增長做出積極貢獻。面對疫情沖擊,紡織行業是率先恢復生產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行業為拉動內需增長做出積極貢獻。紡織產品是內銷市場相對比較平穩的品類。產業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通暢做出積極貢獻。2021年1—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超過疫情前水平。行業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做出積極貢獻。在通脹預期加重的背景下,紡織產業鏈平穩、順暢運行對于平抑物價發揮積極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全年經濟運行呈現“前高后低”態勢,2022年行業運行還將面臨低基數效應消失、涉疆問題影響等挑戰。我們需要在更加宏觀又接地氣的圖景下,來看待行業發展,找準定位、把握時機、迎難向前。
二、適應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把握戰略機遇、贏得發展主動
當前,全球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經濟經歷不平衡、不同步復蘇,大國博弈正在對未來發展形成更深刻影響,世界經濟進入動蕩變革期。
(一)我們處在科技創新的爆發期
目前,我國正面臨著更多的戰略遏制與封鎖打壓。面對壓力,唯有把握大勢,堅持科技自強,才能打開局面,贏得主動。
1.科技創新正成為復雜系統。需要推動大跨度、大縱深的交叉學科融通并行,以協同方式化解復雜性問題;強化基礎創新,以確定性去探索不確定性。
2.不平衡正成為科技創新的發展態勢。基礎理論創新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高額的研發投入和試錯成本,我國在以上方面以及人才、資金方面,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差距。
3.以人為本正在成為科技創新的基本準則。科技向善成為全球共識,要將科技創新納入道德的管轄,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科技創新。
(二)我們處在數字經濟的穩定期
消費互聯網以往粗放的發展模式出現瓶頸,數字經濟進入成熟期,未來價值將來自深水區、硬骨頭。
1.產業價值來自場景深耕。一是產品深耕,紡織品開始向醫療健康、國防科工等領域延伸;二是制造深耕,數字經濟重心向工業互聯網遷移;三是管理深耕,數字經濟的深入也推動了企業的組織架構調整與業務流程再造。
2.產業價值來自鴻溝跨越。數字鴻溝與發展鴻溝呈現相互強化的特征,縮小鴻溝的必要性已經顯現。
3.產業價值來自內容生態。數字創意產業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
4.產業價值來自陽光之下。持久的價值源于健康的生態,構建良好的數字社會環境成為全球共識,相關立法也進入了快車道。
(三)我們處在綠色經濟的形成期
1.世界經濟正在變軌,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和硬性約束。
從全球看,綠色規則進入出臺和制定的活躍期,而綠色技術發展仍處于探索期,我們要關注國內外綠色技術的最新進展,辨別炒作概念,科學合理推動綠色轉型。同時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猛,行業要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發展的機遇,以綠色金融帶動綠色發展。
2.在綠色經濟的不穩定中,我們要找到價值的平衡點。
數字與綠色的平衡。隨著智能化發展大幅鋪開,數字與綠色間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行業要提前將綠色化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考量因素。
時尚與綠色的平衡。行業要平衡好對美的追求和對德的向往,用新的方法在時尚美學與環境責任中找到支點。
消費與綠色的平衡。綠色規制下,要在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同時實現價值的增長,開拓綠色發展的新維度。
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是行業發展的時與勢
在黨的領導下,經過百年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服務國家富強,紡織行業不僅大有可為,也將必有作為。
(一)服務制造強國建設,夯實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
制造業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對推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質量至關重要。
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速度趨緩,我國高端裝備、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等受制于人的發展短板日漸顯現,紡織行業也面臨類似情況。國際上一些國家的發展彎路也警醒我們,制造業如果失去規模優勢和體系優勢,就會喪失持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當然,我們確實面臨轉變發展范式、走向價值鏈高端的時代課題。高精尖與規模經濟不是替代與相互否定的關系,做實體經濟,需要端正心態、清醒認識,警惕發展變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思考偏差、投機心態。
(二)融入鄉村全面振興,支撐經濟發展的薄弱領域
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一環。紡織行業與一、二、三產業深度關聯,具有很強的就業帶動效應和產業延展性,在構建工農互促、協調發展的新型產業關系中具有特殊作用。將產業融入以縣域經濟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三)服務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未來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熔鑄著民族獨特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文化自信更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走向繁榮的重要標尺。
文化也是紡織服裝產業發生發展的重要土壤,不僅構筑著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滋養著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產業自信、品牌自信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樹立品牌自信與文化自信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只是簡單的符號應用,更要從理念、設計、工藝到產品的全面推進。
(四)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保障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
實現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目的。紡織服裝作為重要的民生產品,始終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同步。另一方面,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要以收入作為支撐。紡織產業帶動了全社會2000多萬的直接就業人口,是小微民營主體創業的重要空間,對于提供就業機遇、創業機遇意義非凡。
四、立足全局,把握關鍵,穩扎穩打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布置2022年經濟工作的同時,更加關注戰略全局和發展大勢。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重大問題,抓重大事情、抓根本問題,才能真正做好行業工作。
一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行業發展必須服務于這個大局。
二是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行業企業要善于應用資本的力量,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防控其消極影響。
三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初級產品是制造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四是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對此我們要樹立底線思維,把安全發展貫穿產業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把“新疆問題”放在產業安全大局中考慮。
五是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既要認識到綠色發展的潮流大勢不可逆轉,也要認識到轉變的長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絕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
(二)下一階段行業工作的主要方向
1.堅持黨建引領,提升組織的協同性、引領力。
黨的領導是行業工作保持正確方向、取得持續勝利的根本保障。中國紡聯要進一步完善機構建設,讓行業服務既能更加貼近市場、貼近產業,又能更好服務國家大局、服務黨的領導。
2.堅持固本培元,為穩定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
制造環節是經濟社會穩定、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石,要進一步鞏固制造環節的核心地位,提升產業制造基礎能力。優化要素供給,不斷增強供應鏈的效率與韌性,努力化解產業技術循環中的“卡脖子”難題。完善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協同的產業生態,穩市場主體,保就業。
3.堅持自主可控,打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系統。
堅持科技驅動,打造產業內生動力,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堅持市場驅動,打造產業外在動力,加快推進行業企業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新模式新業態規范發展。
4.堅持穩中求進,塑造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深化兩化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堅決不搞運動式“減碳”。樹立文化自信,聚焦“大師、大牌、大事”,推進時尚發展與品牌建設。
5.堅持發展導向,服務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
推動行業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民生類產品的充分供給、高性價比供給,加大紡織產品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土工建筑、航空航天和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將產業的生態多元性轉化為對就業更大容納力。堅持“全國一盤棋”,將產業發展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讓我們錨定目標、堅定信念,在一起,向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再立新功。以行業更好的發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本文有刪節)
![]() ![]() ![]() |
相關文章 |